作家馬伯庸在廈門分享寫作秘訣
▲馬伯庸與讀者交流。 (外圖廈門書城 供圖)
3月26日的廈門,風雨擋不住熱情的讀者來見馬伯庸。400人報告廳座無虛席,有人為了搶占前排席位早早等候簽到,有讀者特地穿了漢服,還有讀者拖著行李箱趕來——里頭裝了30多本馬伯庸的著作。
馬伯庸在廈門度過了忙碌的一天——上午他到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(qū),為讀者帶來一場講座,下午攜作品《長安的荔枝》走進外圖廈門書城與讀者展開交流。
作為一名作家,馬伯庸是人民文學獎、朱自清散文獎、茅盾新人獎得主。他的歷史小說近年來更是影視改編的熱門——《古董局中局》《長安十二時辰》《顯微鏡下的大明》等先后被改編成影視劇,引發(fā)熱潮。
寫作有何秘訣?馬伯庸慷慨分享自己的經驗。
為什么寫不出好文章?
“有生活才能有作品,枯坐書齋寫不出好作品”
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這八個字在馬伯庸看來是微言大義。
每到一個地方他總喜歡去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及文化,深入當地人的生活,在廈門也不例外。例如,他觀察到了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(qū)周邊的嘉庚建筑,這令他印象深刻?!坝猩畈拍苡凶髌贰R欢ㄒ洺Hジ鞯刈咭蛔?,多接觸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,天天枯坐書齋是寫不出好作品的?!彼矊⑦@種觀念帶到對孩子的寫作教育上。平時,他會有意帶孩子去體驗、觀察生活。馬伯庸指出,“很多時候我們寫不出好文章,不是因為我們文筆不好,而是因為我們生活經驗太少。這種東西不是能教出來、背出來的?!?/p>
沒有靈感怎么辦?
“沒靈感說明時候未到,重要的是日常積累”
馬伯庸有自己的幾個習慣。一是要求自己每天堅持寫4000字。二是不論多忙,每天抽出15-30分鐘看書——不是看娛樂性小說,而是特別枯燥、一般人看不下去的史料。當天來到廈門,他讀的是湖南湘西明清時期鐵礦冶煉的資料。馬伯庸說:“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做一件事,哪怕很小的一件事,堅持一年,一定能有回報。”
而堅持,也是寫作的秘訣。馬伯庸人生的第一部長篇小說《風起隴西》,是2004年寫畢業(yè)論文時的“順手之作”,他坦言自己最初是為了逃避寫畢業(yè)論文的痛苦,抽空就寫小說。大學畢業(yè)后,他入職施耐德,做過銷售、商務、會務等工作。工作之余他仍筆耕不輟。出色的文字功底也成了他在職場中獨一無二的核心競爭力,他很自信地說:“我在公司不會被裁員?!?/p>
馬伯庸表示,寫作是一個“熟練動作”,幾天不寫,再下筆就會變得生澀,對文字的敏銳度就會降低。他的電腦里有一個文件夾,名字叫“坑”。一有靈感,他就會新建一個文檔記錄下來,存進“坑”里,有時間再來慢慢“填坑”。
但如果沒有靈感怎么辦?馬伯庸回答,沒靈感說明時候未到,重要的是日常積累?!堕L安的荔枝》,他只花了11天寫就,寫作過程他甚至進入一種“心流”的狀態(tài),他形容——“完全控制不住,一氣呵成、廢寢忘食就寫完了?!彼麑⒋藲w結于是厚積薄發(fā)的結果:此前在寫《長安十二時辰》時,就已積攢了許多關于唐代生活細節(jié)的知識,因此,完成《長安的荔枝》自然水到渠成。“靈感建立在大量的調研、閱讀基礎之上,當你積累足夠多的時候,一定會迸發(fā)出靈感?!?/p>
如何高效閱讀?
“每次讀書只集中一點,再逐一擊破”
寫歷史小說,不可避免要大量閱讀史書、史料以及相關的研究著作。面對浩如煙海的史書,如何高效閱讀?他分享了蘇軾的“八面受敵讀書法”。何為“八面”?指的是書中各個方面的內容?!鞍嗣媸軘场笨梢岳斫鉃閺牟煌矫婧徒嵌葘9パ凶x。馬伯庸說,每次讀書前先設定一個目標、帶著一個問題,再一遍一遍反復地讀?!叭说木τ邢蓿看巫x書想要獲取的東西不要貪多,每次只集中一點,再逐一擊破。否則讀完這本書,你可能什么都不記得了。